[如何檢視政府對創業的各種資金補助] 昨天在國發創業天使基金評審會上,為了 50 萬的差別得跟其他評審吵半小時。這真的值得我們的時間嗎?已經只是不到三百萬的錢了,多發 50 萬少發 50 萬,究竟差在哪裡?即使最後公司失敗了,這不也本來就是大部分新創的命運嗎?雖然沒成,但是社會上多了一群對創業有經驗的年輕人,不好嗎?
為何要一直說申請方資本額太低?如果對方已經好到天使或創投要投資了,還需要政府嗎?
為何要一直質疑對方創辦人間有親戚關係?當初我創業的題目超艱難,一開始除了我親弟弟肯跟我,舅舅給我五十萬,朋友的太太當我會計人事,還有誰願意加入?你們質疑的這些,對照過來,我阿碼當初也是一模一樣,那麼我也是拿不到政府的錢。
為何一直說,補助太多會「破壞競爭生態」?符合條件,競爭對手都可以來申請。發個不到三百萬,還要考慮「破壞競爭生態」?真讓人覺得是否剛好「某競爭對手的老闆」是你朋友?
為何一直提「創業團隊不要一下子給太多,這樣會影響文化」,說得沒錯,但幾個年輕人出來創業,寫了一大本最後拿不到三百萬,這就夠他們吃香喝辣了嗎?更何況他們任何花費,都有自己負擔六成以上,政府只是對應補助,這麼小的公司,怎捨得亂花?
要求創業家把整家公司脫光光讓評審看,卻不讓對方知道評審是誰,連換名片也不行,這合理嗎?
我覺得大家在看政府的各種「創業補助或基金」時,講得多好聽,多少錢,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:評審找誰!政府對於這些「創業補助基金」應該要公布評審名單。
我自己申請過 SBIR 以及經濟部的一些產品獎項,有過太多令人心酸的經驗:完全沒有業界經驗而又自覺高高在上的教授,我已經是台大電機博士了還是被用很多奇怪的理由修理;業界的競爭對手做評審,還來我公司要看遍一切...
講白點,成就不夠高的評審,只是卡了評審的「頭銜」,一方面對外可以哄抬身價,一方面評審過程中,掌握權力不讓後起之秀超越。有誰真的有氣度要幫創業家,變成比自己更有成就?
以前的心酸,在公司起飛後,早忘了,沒想到這麼多年後,當了評審,發現狀況還是跟以前一模一樣。
申請政府補助,各位是否也有心酸的經驗呢?
台灣,不能再原地踏步。如果政府真心要幫創業家,那麼,這些補助與資金後面的評審名單,請考慮公布吧!